电影与观众的“生死局”如何破?【 来源:山西先锋网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8-02-02 14:41:49 点击次数:4347 】
文/史竞男
截至去年,中国电影市场银幕数量已经全球第一,然而发行放映同质化严重、差异化不足。“有的电影找不到自己的观众,有的观众找不到自己的电影”已经成为业内人士公认的现象。
发行是渠道,放映是终端,真正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还在于电影生产链条中的最初端:制片。
在重提内容为王的今天,结合流行的互联网思维,中国电影制片行业如何适应不同观众的需求,成为了当下业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制片“破局” 核心是“用户”
电影票房突破500亿元,银幕总数超过5万块……回眸2017年,中国电影市场依然保持较快增长。但在电影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创作者还面临很多制约和瓶颈。不久前由国家电影智库、北京电影学院、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电影企业家论坛上,业内人士表示,中国电影制片企业“破局”的核心是用户。
找准痛点:管理制度僵化
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张宏指出,近年来,国有电影制片企业面临着一些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国有电影制片企业改革不彻底,负担沉重;二是在产业链结构上依然停留在制作端,与当下电影产业的发展不协调、不适应。他以上世纪80年代西部电影崛起为例,认为西影当年之所以蓬勃发展,得益于当时国家在电影体制方面,尤其是用人机制方面的巨大改革力度。“实行灵活机制,将创作机会给年轻人、给外部的人,拍摄出一大批精品。”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喇培康说,国有电影制片企业的困难不在资金,而在于行政色彩浓、决策效率低,尤其是人事管理制度僵化。目前,借鉴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逐渐探索,对于打破僵化的人事制度起到了积极作用。
改善现状:坚持“内容为王”
针对制片企业如何更好发展,喇培康认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应加强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政府应完善资助机制,重点资助处女作影片、有创新性的新作等影片;此外,应加大版权保护力度,严惩偷漏瞒报票房的行为。
“制片企业要活得长,关键在两条:一是规模化,二是系列化。”新乐视文娱董事长张昭说,制作电影存在较大风险,只有规模做上去了,才能平衡盈亏实现长远发展;制片企业要想实现持续的影响力,需要在IP化、系列化上下功夫,真正贯彻“内容为王”。
瞄准未来:“破局”的核心是用户
“过去中国电影票房保持年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是靠银幕增长拉动,而未来则主要靠内容拉动。”万达影视集团总裁曾茂军说。
中国电影市场银幕数量已经全球第一,但发行放映同质化严重、差异化不足,导致“有的电影找不到自己的观众,有的观众找不到自己的电影”。对此,曾茂军认为,个性化电影消费会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在当下中国银幕数超过5万块之后,已经具备分线发行的可能。因此,未来应当把更多钱花到内容制作上。
张昭说,中国电影制片企业“破局”的核心是用户。电影制片企业一定要有扎扎实实的用户基础。此外,电影制片企业还要有“市场观”,能够清楚了解电影市场的消费主力群体,明白他们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