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旧体诗的新作为【 来源:山西先锋网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8-02-02 14:36:50 点击次数:4425 】
文/蔡世平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孕育的”,中华诗词无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时代,如何传承和弘扬诗词文化?诗词应当有怎样的时代面目与时代担当?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天的诗词创作与研究实践中深入思考。
中华诗词的内核是民族心智、民族灵魂,它的表现形式是汉字。汉字的书写是笔画,读音是声调,形式是和谐对称的建筑美。四五千年前二言诗阶段中华诗歌的萌芽,即呈现出诗的雏形,也奠基了诗歌的基本式样。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周易》爻辞《归妹》:“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在这一“诗”一“辞”里,我们注意到,汉字的“书写”与“声调”,句子的“节奏”与“对仗”,到今天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书写还是一笔一画,读音还是平仄协和,修辞还是那么的讲究意蕴与形式。
后来中华诗歌经由四言、五言、七言为主要句式的《诗经》《楚辞》、汉乐府阶段,这样生生不息,一路浩浩荡荡走来,就走到了伟大的唐朝,成熟的格律诗(近体诗)产生了,宋元时代又产生了格律词和曲。唐以后的一千多年岁月里,人们对于中华诗词喜爱不减,备加珍视。郁达夫先生甚至说过,他不知道不读诗、不写诗(旧体)的人是如何生活过来的,那会是多么的无聊与乏味。
格律诗的出现,把汉语言文字的美推向了极致。为什么格律诗的句式止于七言,没有出现八言、九言、十言呢?笔者在《南园词》创作实践中发现,是因为人们一句话说到7个字正合适,再往下说就要换气了。诗句如若换气,而不是一气呵成,诗的意蕴就冲淡了。后来为了使写作更为自由,表达更为放松,就把句式拉长,两个或三四个短句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这样产生了词与曲,但其语言的基本形态和语感节奏并没有太多变化。这就是旧体诗词呈现的汉语言规律,严谨科学而又简约美丽。
诗词写作中还会发现,这种由格律的约束来控制的汉语言文学创作不仅能够反映大千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且其多义与象形的文字功能能够帮助作者,或者推动、启发作者的思维与意识完成其创作,甚至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便是汉语言文字本身具有的神性特征,是区别于其它文字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人们为什么那么喜爱诗词的文字理由。
汉语言文字和诗词的美是无以穷尽的。今天的诗词创作与研究,首要的是老老实实继承传统,把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搬运回家、钻研进去、学习到位。中共十九大报告说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对于诗词来说同样要做“忠实传承者”,假心假意不行,半心半意不行,浅尝辄止也不行,这既应是我们的诗词立场也应是我们的诗词态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我们的诗人用全新的视角打量诗词。今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向往日益增长,更好地推动了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新时代因之焕发出民族的强大生机与活力。写诗其实既是写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也是写一个时代的精神状态,这是在考验诗词的时代担当。新时代会出现许许多多与传统诗词不一样的东西,新事物、新题材,催生新的表现手法与艺术技巧。我们的诗词触须要伸向社会生活的细部,这正是我们的诗词发力并大有可为的地方。在这么一个新时代,中华诗词一定会释放出新的巨大能量,重要的是诗人要增强写作自信,书写出无愧于前贤也无愧于新时代的诗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