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贡献【 来源:新华网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22-01-04 16:32:31 点击次数:14035 】 

作者:朱小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征程上,党领导人民创造了四个“伟大成就”。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进一步全面阐释了四个“伟大成就”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贡献。“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及《决议》精神,全面理解、深刻把握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贡献,坚定历史自信,继续交出优异答卷。

1.党领导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争取民族独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良好条件。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打败了帝国主义,争取了民族独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西方列强再也无法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肆意践踏、操控中国,中华民族结束了任人宰割的历史。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实现人民解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创造了强大内驱力。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推翻了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使人民获得了解放。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人民群众开始当家作主,积极投身国家建设与民族复兴。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近代以来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得以建立。新中国的成立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标志着中华民族开始走向空前团结。

2.党领导人民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采取系列措施,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在军事上,肃清国民党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和平解放西藏,实现祖国大陆完全统一。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捍卫了新中国安全,彰显了新中国大国地位。在经济上,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同时完成土地改革。在政治上,进行各方面民主改革,实行男女权利平等,颁布新的婚姻法,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建立崭新的社会秩序。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础。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后,党领导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正式确立。我国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时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形式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

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后,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如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十大关系、尊重价值规律等,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取得了巨大实践成就。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外交事业取得很大发展,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成功培育,“两弹一星”等国防尖端科技不断取得突破,联合国合法席位和常任理事国地位得到恢复,等等。实践证明,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3.党领导人民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破除一切体制机制障碍,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内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铺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党的十四大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更大程度更广范围的发挥。同时进行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体制改革,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各项体制机制更加充满生机活力。对外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创办深圳等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推动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国内市场与资源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

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领导人民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中国经济实力、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粮食产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持续增长,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4.党领导人民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政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外交工作等方面,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后,党的十九大提出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的目标。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分别就修改宪法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作出部署。尤其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等13个方面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部署。国家治理现代化加快推进,使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的基础上,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年产量连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复兴号”高速列车、大飞机制造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推进理论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继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领导人民铸就了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丝路精神等一系列伟大精神。这些伟大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实践证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必将更加自信自强,更加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作者系江西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上一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逻辑【返回列表】
姓 名:
身份证:
证 件:

主办:中共山西省世界经济学会支部委员会 山西省世界经济学会先锋网络编辑部

山西省世界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9-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351—3082336 邮箱:jjgcbjb@163.com  晋社科统一登记证号:51140000699117594C号
晋ICP备100011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