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房牛肉干、自制腊肉、手工制作的烘焙点心;“饿了么”“美团”“百度外卖”等订餐网站和手机APP……移动互联网及物流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出在线餐饮外卖,食品微店、微商等新型网购食品营销模式,为人们就餐和选购天南海北的美食提供了极大的便捷。但与此同时,一些网店、微店、微商自制食品质量的不过关;有些订餐外卖网站的合作餐饮单位无证经营,卫生状况奇差等问题也频频曝光。特别是在刚刚过去的春节,网购食品在迎来售卖高峰期的同时,其安全所面临的挑战也比平时更严峻。
凡此种种,不禁令人反思:当食品、餐饮遇上“互联网+”,舌尖上的安全该如何保障?怎样才能让网上卖食品变得不再任性?
网购食品,让人欢喜让人忧
广东的海鲜、四川的腊肉、北京的坚果炒货、海南的热带水果。2月8日,在太原市某事业单位上班的王小敏一边向记者展示自己春节期间从网上采购的年货,一边满意地说:“不用到超市里人挤人、排长队,足不出户就买到了全国各地的美食,网购食品真的很省心。”王小敏去年的支付宝账单显示,一年来她上网购物消费3万多元,其中仅购买食品就消费了将近5000元,占到16%左右。
过去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及物流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线餐饮外卖,食品微店、微商等新型网购食品营销模式应运而生,给人们足不出户就餐和不受地域、季节等限制选购各地食品提供了极大的便捷。
一方面是送餐送货上门的快捷、省心,另一方面却是网购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与闹心。王小敏曾经通过网上一家小店铺购买了一箱海南的芒果,但收到后发现其中不少芒果发黑腐烂。尽管几经交涉,网店客服勉强同意退货,但王小敏从此再也不敢随意到网上小店铺购买食品了。
随着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大受消费者青睐,网店、微店、微商中也掀起了一股“原生态”自制食品的潮流。记者在淘宝网输入“自制年货”4个字,搜索出了腊肠、糕点、沙琪玛等种类繁多的自制食品,而且大多标注有“无添加”“纯天然”等字样。但据记者随机查询,其中只有个别店铺在网页上公布了食品生产许可证或食品流通许可证号等信息,多数店铺的相关信息一片空白。有一个买家在一家售卖“枣夹核桃”的店铺留言:“红枣有股酸臭味,黏糊糊的,根本不能吃。核桃虽然看着还好,但已经没有了胃口,一颗都没吃,全扔了。”而诸如此类的差评,在其他淘宝店的顾客评价留言中也时有出现。
网购食品安全问题最集中的领域当属网络订餐。这一新兴行业的迅速崛起极大地方便了消费者,但各地接二连三查处的案件表明,一些订餐外卖网络平台的合作餐饮单位在线下根本就没有合法的实体店,而是随便租一间民房制作餐品,进行配送。这些黑作坊不仅无证经营,而且其餐饮制作过程和送餐人员的身体健康状况无从知晓,加工餐品的原材料也缺乏完善的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在山东济南,一名女士在某外卖APP上订了一份盖饭套餐,吃完后出现腹泻症状,被诊断为急性肠胃炎。浙江媒体曾对一批无证经营、后厨卫生条件脏乱的餐饮黑作坊进行曝光,发现其中的一些黑作坊竟然同时为几家外卖网站提供订餐服务。国家有关部门出具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全国网络外卖投诉中,食品不安全的占比高达27%。
监管有缺失,舌尖不安全
网购食品、网络订餐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提升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但为什么当食品、餐饮遇上“互联网+”后,舌尖上的安全也会随之遇到如此之大的挑战呢?
食品安全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本应严设准入门槛。但就目前而言,有关部门对网购食品这一全新领域的监管还存在一定的缺位,而作为连接网络买家与卖家纽带的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对店家资质的审查也不够严格,网络食品经营的准入门槛和上线成本都很低。
“我找街上制假证的小贩做了一张假营业执照,申请注册了一家‘枣夹核桃’微店,然后就可以把产品卖到全国。”在汾阳市某私企工作的方琳告诉记者,她从2015年起开始打理一家微店,店里售卖的“枣夹核桃”都是自己工作之余从当地农民手里收购原料后在家里加工而成的。据了解,汾阳、文水等地盛产红枣、核桃,当地一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将这两种土特产品组合起来制作成了“枣夹核桃”,颇受市场欢迎。看到销路很好,不少当地人也开始制作这一食品,好些人为此还注册开办了网店、微店。
开一家食品网店、微店的手续如此简便,而零散的微商干脆不需要办理任何手续就可以直接在微信朋友圈推送售卖食品的信息,这自然引得人们纷纷涉足其间。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售卖食品的网店、微店、微商并没有经过生产经营审核,一些在小作坊内自制食品的经营者也不具备消毒、检疫等卫生检测手段。还有一些特殊的自制食品在配送时必须冷链运输,但不少个体经营者很难做到这一点,一般通过普通快递向网友配送,途中一旦因受到挤压、遭遇高温等而破包、胀气,食品就可能会变质。
据了解,网店的经营者中有不少是企业,而微店、微商则多是个人经营,食品的质量可控性更差。一些食品网店、微店、微商提供的商家地址、店主姓名、联系方式等均系虚假信息,消费者一旦真吃出了什么问题,想找店家维权也着实不易。
监管不严、准入门槛低,也同样存在于网络订餐领域。据了解,去年央视“3·15”晚会将一些外卖网站与黑作坊合作的事件曝光后,在随后的整顿期间,“饿了么”“百度外卖”等外卖平台累计下架的问题商户达上万家之多。网络订餐行业的乱象,由此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盲目追求平台规模的扩大,放松了对入驻网店、微店、微商的把关和管理,这是导致网上售卖食品太过任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此同时,相对于传统的食品营销模式,具有虚拟性、广域性特征的食品上网销售是一个新生事物,因此政府在网购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建设方面还处于摸索状态。互联网上的食品、餐品,从原料采购到食品加工再到配送服务,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问题。有关部门如何把好每一道关口?一旦出现问题,第三方平台和餐饮经营者各自应承担怎样的责任?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
网上卖食品,不能再任性
“互联网+”与各个行业的融合是现代社会不可逆转的潮流,因此尽管新兴的互联网营销模式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但我们也必须接受并支持这一新生事物的良性发展。
记者了解到,为了保障网购食品的安全,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其实一直在进行着积极的探索。《网络食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正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北京、上海等地则先行一步,业已尝试出台了网络餐饮相关监管规定。
业界专家的共识是,在对“互联网+食品”这个新业态实施规范治理时,政府不可能有足够的精力直接面对成千上万的小商户,为此还是应着力强化第三方交易平台的责任和义务。也就是说,政府应当把监管的重点放在对第三方平台的约束上来,进而再借助第三方平台之手来监管众多商户。
具体讲,应当要求第三方平台对入网食品经营者实施实名登记,明确其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对依法应当取得许可证的入网食品经营者,第三方平台还须负责审查其许可证。如果发现有的平台没有对入网食品经营者尽到实名登记、审查许可证等义务,政府应予以处罚,造成严重后果的可吊销其许可证。消费者在网购食品时合法权益一旦受损,如果第三方平台不能提供入网食品经营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须由该平台负责代为赔偿,等等。总之,要通过这些硬规定倒逼第三方平台加强审查力度,提高平台准入门槛,建立食品自检制度和流程,真正在源头上把好食品安全关,把不具备网售食品资格的卖家挡在“门外”。
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当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在狠抓第三方平台规范建设的同时,也应在线下对商家进行摸底排查,定期检查抽查卫生环境,促使其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确保食品安全。二是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形势、新要求,组建高效的网络食品安全监管队伍,进一步提高对网购食品安全的监管能力和对广大网民的教育、引导水平。
记者 范非 实习生 王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