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新时代新征程 激荡中国经济新气象【 来源: 央视新闻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8-02-25 15:03:51 点击次数:5104 】  原标题:[理上网来·辉煌十九大]新思想新时代新征程,激荡中国经济新气象

  国家统计局2月初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5%,涨幅比去年全年低0.1个百分点,连续第12个月低于2%。事实上,过去的2017年中国经济发展就交出了一份很提气的“年报”:增速一枝独秀,就业目标超额完成,企业景气度多项指标创近5年新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年内4次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可以说,在世界经济舞台的聚光灯下,中国经济不仅颜值高,而且气质好、活力足。

  纷纭世界里,中国这边“风景独好”。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五年多时间,世界众多国家出现了金融危机,贸易纷争四起、经济发展失衡,但中国的变化则是另外一番景象:经济年均增长7.1%,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渐走到世界舞台中央。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引。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中国经济的活力和创新力也已经极大地释放了就业的潜力,比如2017年全年全国城镇就新增就业1351万人。这一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3%,跑赢国内生产总值(GDP)6.9%的增速。从收入增长到就业稳定,从生态环境改善到基本医保全覆盖……刚刚过去的2017年,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惠,诠释了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当前民生改善已经有了长足进步,但与人民群众“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期盼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推动高质量发展,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不断地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其实,不断改善民生既能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形成庞大市场需求,又能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内生动力。

  改革是最大红利,发展是最大目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决策部署。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中央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动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和质量提升,不断深化创新驱动,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也推动着经济活力、动力和潜力不断释放,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都在明显增强,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不深化改革不行,深化改革力度小了也不行。当前改革依然是中国发展的最大动力、最大红利。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具体部署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包括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大力破除无效供给等等,尽皆有助于加快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已经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深情地说道:“我了解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是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环境等方面的事情,大家有许多收获,也有不少操心事、烦心事。”这就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新时代带来新机遇,呼唤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崇尚实干、狠抓落实,“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向着美好蓝图进发,我们就应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真抓实干地激荡起中国经济的新气象。

  (作者杨飞是陕西省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上一条: 从2017年统计公报看中国经济新亮点【返回列表】
姓 名:
身份证:
证 件:

主办:中共山西省世界经济学会支部委员会 山西省世界经济学会先锋网络编辑部

山西省世界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9-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351—3082336 邮箱:jjgcbjb@163.com  晋社科统一登记证号:51140000699117594C号
晋ICP备100011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