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中小学教师编制有望统筹使用【 来源:太原日报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7-12-26 15:03:39 点击次数:19542 】 原标题:中小学教师编制有望统筹使用

    全市教师队伍建设将迎来重要改革

    12月25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听取审议市政府关于我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下一步,我市计划统筹使用教师编制,实现中小学教师由“学校人”到“系统人”的身份转变,这意味着我市教师队伍建设将迎来重要改革。

    我市将积极推进教师“局管校聘”“县管校聘”改革,在编制总量不突破的情况下,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各学校供需关系,统筹使用教师编制,实现中小学教师由“学校人”到“系统人”的身份转变。

    师德表现将作为中小学教师工作考核和评优奖励、职称评聘、绩效工资分配等的重要依据,对违反师德规范的教师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进一步完善教师岗位绩效考核制度,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对爱岗敬业、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并在绩效考核时予以倾斜。

    我市还将继续到北京师范大学等名校引入优秀毕业生,并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投入2000万元,实施“太原市学校教育内涵提升工程” ,整体提升校长、 教师、班主任、教研科研人员、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和学校管理干部队伍素质。

    增加教师队伍待遇,通过落实《太原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意见》相关规定,为乡村教师每人每月发放不低于300元的生活补助;从增加班主任津贴、将教师绩效工资提高20%、适时兑现目标考核奖三方面,努力提高教师待遇。(梁涛、胡引平)

    受编制、二孩、课程等因素影响

    我市教师紧缺难题寻求破解之道

    25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听取了市政府关于加强我市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近年来,我市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逐步好转,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专职教师紧缺难题亟需解决。

    教师编制总量不足

    目前,我市中小学执行的是山西省2003年编制标准,按照城市小学师生比1:19,初中1:13.5,高中1:12.5;农村小学师生比1:21,初中1:18,高中1:13.5来核定。

    但是,近14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中小学校数量以及学校课程设置发生了诸多变化。以2017年小店区为例,六年级毕业生为8000人,小学一年级新生为1.2万余人,在校学生数量增加了一半。

    有的县(市、区)虽然进行了新教师的招聘,但受编制制约,教师岗位实际上未得到足额配备。

    结构性短缺严重

    按照国家和省课程标准,各学段开设的课程不断拓展增加,校园特色课程、书法、安全等都进入了课堂,小学的英语、初中的信息技术、高中的通用技术等课程开设都要求更多的专业教师和高学历教师,许多学校都是由其他科目老师兼任,既增加了教师负担,又降低了专业标准,而农村学校的音乐、体育、美术教师更是短缺。

    另外,2018年,我省高中学校开始进入新高考,实施“走班制”,对教师数量有了新的要求,原有教师编制标准,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需要。

    二孩政策带来“产假式”空岗

    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女教师比例高达77%,35岁以下女教师占到43.3%。因婚孕、培训、患病等事由确需请假的人员较多。尤其是“二孩”政策全面放开以后,“产假式”空岗对教学工作影响较大。

    “在编不在岗”情况存在

    2004年以来,我市先后接收了177所企业学校,许多不能代课的行政人员占用编制,加之年龄老化不能满负荷工作的人员,也导致一些学校的一线任课教师十分缺乏。

    综上所述,除了专任教师数量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外,教师配备流动机制不够灵活,一线岗位专任教师待遇有待提升等均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教师短缺难题咋破解

    今年12月,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爱萍的带领下,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以全市普通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为重点,组织了摸底式调研。针对目前教师队伍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建议市政府及其教育、编制、人社、财政等部门要尽快根据我市实际情况,探索综合运用师生比和班师比的办法,重新核定教师编制。尝试逐步实行区(县)管校聘,赋予学校用人自主权,统筹推动教师合理流动,同时对行政管理和后勤人员单独核编或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等方式来实现,不再占用专任教师编制。

    同时建议,强化奖励激励机制,对不同表现、作出不同贡献的教师分开等次进行激励,重点倾斜教学一线教师,提高教师准入门槛,对教师进行全方位考核,建立教师引进和退出机制,打破“终身制”。记者 张晓丽


上一条: 高考艺术类美术专业山西省级统考成绩揭晓【返回列表】
姓 名:
身份证:
证 件:

主办:中共山西省世界经济学会支部委员会 山西省世界经济学会先锋网络编辑部

山西省世界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9-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351—3082336 邮箱:jjgcbjb@163.com  晋社科统一登记证号:51140000699117594C号
晋ICP备100011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