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调研行】临县:幸福之花开满地【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20-09-12 11:10:44 点击次数:12146 】   今年以来,临县补短板、强弱项,将脱贫攻坚与农业产业深度整合,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巩固提升传统农业,积极培育新型产业,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发展格局。9月7日,记者深入临州大地,进入田间地头、易地扶贫搬迁点及扶贫车间,记录这里的幸福故事。
  枣花香里说产业
  金秋九月,红枣飘香。黄河之畔的临县克虎镇薛家垛村,占地300亩的矮化密植有机红枣示范园区气势恢宏,一拱拱大棚纵横连排,独具魅力。大棚里高低均匀的枣树挂满密密麻麻的大红枣儿,吸引全国各地游客采摘购买。该园区技术顾问秦聪明介绍,皋狼红枣“六月鲜”和“早脆蜜”是园区精心培育的有机品牌,早熟、丰产、品种优质、今年提前上市,8月中旬开始线上线下销往全国各地,每天至少销200单。
  “皋狼红枣果如其名,这种早熟鲜枣可以提前一饱口福。”通过线上购买的浙江客户吴曦顾微博上点赞。
  临县是红枣之乡、全国最大的红枣生产基地,枣林面积高达82万亩。红枣产业一直作为当地主导产业,但受天气影响和技术限制,裂果、烂果现象无法解决,制约了红枣产业发展。
  近年来,临县在红枣产业转型升级上下功夫、转思路、破困局,初步培育形成枣芽茶、枣木香菇、枣花蜜等红枣新业态。
  其中,山西皋狼红枣科工贸有限公司就是红枣产业转型升级的典型一例。2017年,该公司享受红枣产业提质增效优惠政策激励,投资1000余万元流转薛家垛村300亩红枣林,搭建58个大棚,打造有机红枣示范园区。在大棚内种矮化红枣树,开创临县红枣种植史上的先例。
  公司带动,枣农受益。园区采取两种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一是流转枣林地18年的协议,年流转金22万元。按人口分配,带动贫困户145人,人均增收400元。二是安排贫困户就业,每户每月4000多元务工收入。
  果与叶搭配,同步发展。近日临县举行的山西药茶宣传推介会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一片片红枣竟变为一款款药茶。
  枣芽茶无污染、无农残、无添加,长期饮用可改善睡眠质量,提高人体免疫力。该县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枣叶药茶,打造全县脱贫致富的新型产业。
  为巩固这一产业,该县将建设年产2500吨的枣芽红茶工厂,筹建10万亩枣芽茶采摘基地。并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带动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合作,辐射带动枣农1万户。
  “枣树进大棚,枣叶变药茶,是具有科学性和普惠性的农业产业,能带动更多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真正过上像红枣一样甜蜜的幸福生活。”吕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临县县委书记张建国如是说。
  扶贫车间谈就业
  八月是瓜果飘香的好季节。24日,后青塘村举行临县青塘粽子扶贫车间项目开工仪式。这是粽子产业发展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开启了该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新发展征程。
  “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利民工程,也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我们一定坚定不移,团结一心,全力做好配合服务工作,为建成青塘粽子扶贫车间奉献一切。我们的美好生活指日可待,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灿烂!”后青塘村党支部书记赵生明在仪式上的表态发言激动万分。
  青塘扶贫车间项目占地约40亩,投资约3000万元,日产30万只粽子,年产量可达5000万只,年利润可达5000余万元。建成后以加工粽子等食品为主的企业入驻生产经营,做大做强“青塘粽子”品牌,助力脱贫增收,辐射带动全县发展粽子加工业,使之成为真正的脱贫产业、致富产业、朝阳产业,同时占领北方各省粽子食品市场。
  该项目属于劳动密集型扶贫产业,建成可安置贫困户为主的600余名工人就业。这种企业帮扶的项目在临县比比皆是。吕梁市的知名企业为合作主体与该县签订了2个投资1.3亿元的农业产业项目、1个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2个就业扶贫、1个农产品销售、2个企业结对帮扶等8个项目帮扶协议。
  在全社会帮扶和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农业产业化及产业链条延伸正在改变临县的经济结构。近年来,临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施了“3N35”产业扶贫计划,以红枣、食用菌、小杂粮种植和生猪、湖羊、肉鸭养殖等为主的一大批农业产业项目蓬勃发展,创立了一批农特产品品牌。农业及辐射产业发展优势渐显,老百姓的生活蒸蒸日上,外出务工的临县人出现创业“回乡潮”。
  临县县长李双会说:“我们全力推进‘青塘粽子’扶贫车间项目建设,发展好文化旅游、手工编织、艺术创作多种产业,转化为产业优势、品牌优势,为农民家门口就业进一步拓宽了渠道。”
  小康路上话幸福
  58岁的临县城庄镇上城庄村村民赵巧英,每天精心打理承包的香菇大棚。“清明节前后,第一茬香菇出棚就卖了3000多元。这批菌棒今年至少收入1.5万元,政府还每棒补助2元,想不到咱也过上好生活了!”赵巧英面生喜悦,不堪回首多年的生活困境。
  25年前,丈夫因脑梗致半身不遂,当时孩子尚幼,老人要赡养,家庭重担在肩,全家仅靠20亩薄地和政府救助度日。“儿女们拉扯大已成家,心想能松口气了,没想着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赵巧英说,想不到国家这么关心我们贫困户,村里安排我当保洁员,有固定工资收入,全家每年还有7000多元的低保补助。
  近年,临县鼓励发展香菇产业,城庄村发展种植20多万棒香菇扶贫产业。赵巧英在工作之余,还在香菇基地打工,日工资80元。看到香菇产业前景好,乡亲们热情很高,她干脆承包了一个香菇棚,种植9000棒香菇,从此生活发生大转折。
  同样生活在大山里的武家坪村民张向福,如今生活也大变样。
  “75平方米独门独院,只花了9000元添置了几样家具。党和政府实在太贴心了!知道我们农村的习惯,专门给每家门前腾出一块小菜地,种点西红柿、葡萄啥的,生活成本很低。如今吃水不用挑,取暖不用炭,做饭不用火,再也不用爬坡上梁了!”张向福兴奋地对记者说,除能享受低保、医保、养老等政策外,村里还为他安排了月工资500元的保洁员公益岗。
  其实,老张对生活是个比较消极的人。原出村的路坑坑洼洼,离镇上虽只有30里路,但去一趟得花半天时间,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土地贫瘠薄收,且都是斜坡烂洼,一年到头收入不够开支。老伴患高血压和肺气肿,一年吃药好几千。多年来,老张日子过得捉襟见肘。“谁让咱生下来就这命呢!”搬出大山是他这辈子想都不敢想的事。
  想不到,2018年武家坪村被纳入整体搬迁村,和其他4个村一起搬迁到镇所在地,背山面水、交通方便、配套齐全的安置小区。“2018年农历五月廿六这一天永远记得,一晚上兴奋得睡不着觉。搬家时帮忙的乡亲们说只带生活必需品就行,旧农具、水瓮这些东西再也用不上了。”老张回忆乔迁新居时,略显苦涩。
  像赵巧英和张向福这样生活发展大变样的人,在临县随处可见。据悉,2016年以来,临县共有272个村4.1万多人易地搬迁,建成18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其中6个安置点建起了农业产业园,7个安置点配套了扶贫车间,真正达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脱贫目标。
责编:张婷婷、常慧忠

上一条: 山西省首批“最美林草人”评选揭晓【返回列表】
姓 名:
身份证:
证 件:

主办:中共山西省世界经济学会支部委员会 山西省世界经济学会先锋网络编辑部

山西省世界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9-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351—3082336 邮箱:jjgcbjb@163.com  晋社科统一登记证号:51140000699117594C号
晋ICP备100011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