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山西省医学学科(消化专业)带头人,无论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山西省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王俊平教授总是忙于工作中,以至于记者从约访到见面前后间隔20多天。3月2日,记者与王教授第一次见面还是在消化科的门诊室。
王俊平的妻子刘萍教授,同样也是医学界的权威专家。现任山西省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天津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主任医师,教授,山西省医院名医,九三学社社员。
王俊平、刘萍,他们不但是生活中的夫妻,因医学而相识、相知、相爱,在工作上,他们更是密不可分的“战友”。针对现有医疗条件中,诸多因医疗设备的先天性缺陷而导至患者病情加重的问题,夫妻俩勠力同心,发明了一系列医疗设备,获得了一系列国家专利,既为医学医疗设备的改进,提高治愈率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病痛,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他们,用自己的努力诠释着人生的精彩。

王俊平,男,主任医师,教授。山西省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1961年12月出生,山西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天津医科大学消化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博士生。山西省医学学科(消化专业)带头人。九三学社社员。《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主编和《中华内科杂志》编委;天津大学出版社特约医学编辑;全国肝脏病防治中心医学顾问,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消化学会委员;世界胃肠病学杂志编委。
一系列荣誉是对他工作的认可和肯定。近年来,他先后荣获山西省“科技奉献”先进个人一等奖,333人才工程——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卫生系统有突出贡献医学专家,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山西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中共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并于2010年获中国医师奖……
为了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他走上了从医之路
王俊平出生于长治的一个小山村,正赶上国家大饥荒的年代,生活条件非常差。在疾病与饥饿困扰的年代,一些乡村医生悬壶济世的做法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在他看来,做医生可以更多地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渐渐地,学医成了他人生的方向。高考制度一恢复,他毅然决然地参加了高考,并顺利考上了湖南医科大学。毕业获得了医学学士学位,成为了一名医生。
刚走上工作岗位时,面对现实中众多患者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王俊平深深觉得其所学有限又匮乏。为了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帮助患者解除病患的合格医生,他又在天津医科大学攻读了硕士研究生,随后又在华中医科大学攻读了博士学位。王俊平说:“我从小就喜欢看书,喜欢学习。不知不觉,从医30多年,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看到病人慢慢康复并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就是我最欣慰的。”
2010年3月28日,中煤集团华晋公司王家岭矿发生透水事故。王俊平和很多优秀医务工作者一样,毅然而然地参加了救援工作。这是一场与死神的较量,与时间的赛跑,这是对生命的珍重,这是对信念的考验。王俊平说:“这是我做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谈到荣誉,他始终认为,荣誉只是国家和社会对自己工作的认可。把平凡的事努力做到最好,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实现对患者的承诺。就是一件最有成就感的事。
他始终认为,努力是人生的一种精神状态
在30多年的从医生涯中,对医生这个职业,王俊平有着自己的理解,那就是“努力”。他说:“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探索新的术业,才能与时俱进,才能更大限度地为人民服务。努力是人生的一种精神状态。”
肠胃动力是维持人体正常消化功能的一个重要因素。肠胃动力相关疾病甚多,包括胃食管反流病、食管痉挛、便秘等消化系统常见疾病。除可引起反酸、烧心、呃逆、堵胀感、排便困难等消化系统症状,还可出现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而随着临床发现不少其它系统疾病(如糖尿病、甲亢、肺心病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胃肠动力功能紊乱。肠胃动力学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1998年,王俊平首次在山西省内开展了24小时动态测定胃食管功能,特别是多导测定食管、肛肠动力功能,填补了山西省胃肠动力研究的空白,大大提高了我省胃食管反流性疾病诊断的准确率,为该病的临床正确治疗提供了依据。
其开展的生物反馈治疗慢性便秘的研究,更是开创了便秘治疗的新领域,完成了《胃泌素及其受体拮抗剂对人胃癌细胞系作用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及系列论文分别发表在《中国肿瘤临床》,《天津医科大学学报》,《胃肠病和肝病学杂志》,《北京医学》等多种专业期刊上。
在30多年的临床实践和医学教学活动中,他先后发表医学专业论文40余篇,出版医学专著35本。
夫妻同心,坚守医疗战线
王俊平的妻子刘萍教授,同样也是医学界的权威专家。现任山西省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天津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主任医师,教授,山西省医院名医,九三学社社员。
刘萍于1983年7月毕业于长治医学院医学系医学专业,同年进入长治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工作。期间她认真工作,不断要求进步,于1994年考入天津医科大学医学系妇产科学习并取得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后进入山西省人民医院妇产科工作。曾多次在国家及卫生部妇科内镜培训基地(广州、北京等地)研修学习妇科肿瘤诊断、妇科微创治疗技术及正规、规范与国际接轨的介入治疗及化学治疗,并考取全国大型医疗设备B超上岗证书。
2010年秋,国家号召专业技术过硬的医务人员报名参加支援新疆,已经超过要求年龄的刘萍本不在支援新疆的条件之列,惟一适合的条件就是她业务能力突出,技术一流和平时忘我的工作精神。然而最后前往支援新疆工作人员名单中,她的名字位列其中。
一些亲朋好友得知这一消息后,都纷纷前来劝说:“你的事业干得正欢,病源人脉这么好,一旦离开如鱼得水的工作环境,两年后再回来,哪还会有人找你看病?”
刘萍也曾仔细考虑过自己的实际情况,家中父母都已经是80多岁的老人,需要照顾,爱人王俊平是省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工作比自己还忙,自己前往一个陌生的地方,是否能胜任工作?
“选择了医生这个行业,救死扶伤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哪里需要就要向哪里冲锋陷阵,不能有任何儿女情长,你放心去吧,不用操心家里,我们能照顾好自己。”一辈子从事医务工作的父母一席话,让她鼓足了勇气和信心。
经过短暂培训后,刘萍踏上了援助新疆的行程。当时正是严冬季节,新疆当地气温达到零下40多摄氏度,这是援助人员到达时面临的第一个难题。热情好客的新疆人民为他们提供了崭新的住宿条件。虽然工作场所条件有限,但并不像想象的那样艰难,只是缺乏应有的专业医护人员。刘萍到来之后一边适应当地气候环境,一边投入到紧张的日常工作中,开始进行查房、手术等。
妇科手术风险较高,产科孕妇的治疗就更加特殊。每个孕妇身后都关联到几个家庭的幸福和快乐,容不得半点闪失。刘萍清楚地记得,她做的第一台手术是救治一位孕妇,该孕妇在怀孕同时还查出子宫肌瘤。已经先后到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医院就诊。这些医院的答复均是二选一,终止怀孕先看好病再说。这位孕妇只好返回阜康市人民医院就诊。经过前期的仔细检查后,刘萍在麻醉师和其他同志的配合下,为孕妇顺利做了手术。需要两台手术解决的问题,刘萍用一次手术就解决了。山西大夫成了大救星,解决了许多大医院没有解决的问题。消息一下子在阜康医院内外传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刘萍的业务能力得到了全院上下的充分肯定和一致认可。院长亲自找她谈话并由全院职工表决通过让她担任副院长职务,成为支援新疆建设专家担任该院领导第一人。
刘萍的爱人王俊平教授在听说阜康市人民医院医疗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的情况时,为支持她的援疆工作,便自费购买医疗设备并邮寄,帮助该院开展了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腹腔镜宫腔镜微创手术等,给手术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为当地妇女带来了福音。
刘萍一丝不苟、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让周围的同事十分佩服,更让大家佩服的是她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她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一刀一剪不能马虎,一针一线必须认真。”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将自己从医多年的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医生,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她用精湛的医疗技术,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和蔼可亲的大姐形象和勤奋谦逊的敬业精神,得到大家的一致尊重和认可。为了不负援疆使命,为了早日改变边疆地区落后的医疗条件,刘萍不遗余力地向当地医生传授技术,帮助当地科室建立并完善了11项医疗制度,使其顺利通过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检查,并获得了评审专家的充分肯定。
王俊平、刘萍,他们不但是生活中的夫妻,因医学而相识、相知、相爱,在工作上,他们更是密不可分的“战友”。在现有的医疗条件中,存在诸多因医疗设备的先天性缺陷导至患者病情加重的问题。为克服这些缺陷。夫妻二人共同研究,发明了国家专利“输液液体恒温箱”,解决了药物本身及其输注过程受高温影响易降解影响药效的问题;共同发明了国家专利“内镜专用吸氧面罩”;解决了现在胃镜检查时氧气面罩由于结构不合理存在不易固定,氧气吸入效果差且镜体存在摩擦损耗的问题;共同发明国家专利“多功能防滑脱胃管”,解决了现有胃管使用时易脱落,固定后不可移动且功能较单一的难题;发明了国家专利“卧床病人转运平车”,解决了现有转运平车转运病人时存在费时费力且易损伤病人从而加重病情的问题。
这一系列的国家专利,为部分医学医疗设备的改进,提高治愈率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程瑞金 李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