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乒乓球教学融入中学体育教育的探讨【 来源:山西先锋网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7-08-04 10:43:36 点击次数:5116 】 

    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职业中学   王志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意识到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乒乓球作为我国的国球,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认知度较高。是何种原因导致80后的家长忽略了对孩子乒乓球的教育和训练?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学校、家庭之间未能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网络和体系。

    享有“中国国球”之称的乒乓球不但设备简单、速度快、形式多、娱乐性强,而且不受年龄、性别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运动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和身体状况灵活变换打法形式。如何能让乒乓球在青少年中得到广泛的普及,能将乒乓球教学很好得融入到中学的体育教育体系中,是整个社会需要思考的课题。

    一、 广泛宣传,提高乒乓球运动在家长中的认知度

    由于我国乒乓球运动员在国内外的重大赛事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乒乓球运动得到了国人的高度认同,加之乒乓球较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以及我国人民身材小巧灵活的特点,作为“国球”的乒乓球一时间成为了一种时尚运动,受到人们的追捧和喜爱。但我国乒乓球运动的普及迟迟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展,且各个地区的开展水平也不尽相同。据调查显示,至少有80%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对乒乓球运动进行宣传。乒乓球运动的优势在于它能够促进身体各系统的平衡发展,提高健康水平。相关研究表明乒乓球运动属于隔网对抗型竞技运动,参与者不会产生强烈的身体对抗,可有效减少学生在运动中产生不必要的损伤。这点和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家长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要求不谋而合,因此应当积极、多方位宣传乒乓球运动,提高乒乓球运动在家长中的认知度,以此来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

    二、加大投入力度,促进乒乓球运动在中学体育教育中的开展

    虽然近几年国家一直加大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和经费的投入力度,对体育设施进行修缮和更新,但就乒乓球运动项目的经费投入而言,远远无法满足开展乒乓球运动的需求,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乒乓球运动的热情。同时也缺乏对已投入经费的统筹管理、合理安排,导致经费浪费严重。

    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教师匮乏,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在国家越来越重视体育教育的今天,中学体育老师不足的问题也愈加显现。体育教师职称整体偏低的现状不仅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也会对整个体育教师队伍的新老交替造成很大影响。专业教师的严重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很容易对学生动作的学习造成障碍,阻碍了中学乒乓球运动专业化、竞技化的发展,制约了乒乓球教学很好的融入中学体育教育中。

    三、 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中学乒乓球教学效率

    兴趣是决定学生是否能真正自觉、主动融入各项学习活动中的内在源泉。而受当代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普遍缺乏对专业体育运动的兴趣。区别于其他运动项目,乒乓球运动兼具较强的竞技性、锻炼性、观赏性和娱乐性,作为教育的主体机构,我们要对“国球”教育予以足够的高度重视,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因此,多渠道、多手段激发学生对于乒乓球的兴趣是提高中学乒乓球教学效率的首要任务。

    激发学生对于乒乓球运动的兴趣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环境的诱发。要在教法上力求创新,运用多种手段和群体锻炼的方法,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从无趣到有趣再到乐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身心的同步锻炼。

    四、 制定专业教学方案,切实符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

    乒乓球教学过程是一个人人参与实践与创造的过程。因此要根据授课对象的个体情况和掌握的技术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内容、步骤和目标。在授课过程中要避免单一教学和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重视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乒乓球运动不仅是技能、体能的运动,更是智能项目的运动,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力,强调学生的自我感知、自我发挥。但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一味迎合学生兴趣的教育方式,应当加强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不怕困难挫折的勇气入手,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培养学生学习乒乓球的热情。

    着力构建符合实际的体育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是时代赋予中学体育教师的重任。乒乓球作为“国球”,乒乓文化中寄寓着我国人民团结协作、敢于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把乒乓球教学融入到中学体育教育的体系中,以乒乓精神治教育人,对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持久性,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提升爱国情怀,收获对乒乓球运动的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上一条: 机器人产业扶持引导基金已到位【返回列表】
姓 名:
身份证:
证 件:

主办:中共山西省世界经济学会支部委员会 山西省世界经济学会先锋网络编辑部

山西省世界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9-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351—3082336 邮箱:jjgcbjb@163.com  晋社科统一登记证号:51140000699117594C号
晋ICP备100011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