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晋北,那朵美丽的小黄花【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22-04-19 16:42:51 点击次数:2304 】 

  一朵小黄花,改变着许多晋北农民的命运。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大同,细致察看黄花产品并强调,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把大同黄花做成全国知名品牌,让乡亲们富而忘忧。2022年4月1日出版的第7期《求是》杂志发表的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中提出:“我在山西大同也看到,围绕小黄花建成大基地,成了当地带动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新华社记者近日走进大同云州区采访,探寻这株小黄花中蕴藏的百姓致富好故事。

  小黄花大作为

  对大同黄花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安一平来说,少年时难忘的记忆就是在盛夏趁着星夜采黄花:衣袖上、裤腿上,都被露珠沾湿也全然不顾,手指翻动,啪啪啪啪……犹如弹钢琴一般,一朵朵可爱的小黄花被摘下来,放进筐子。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不少云州孩子都是靠着这份种植黄花的收入来交学费、补贴家用。但因为农村水浇地少,黄花种植总面积并不大。

  迈入新世纪,农村水利设施逐渐进步,可是因采摘黄花极耗费人力,村民大多选择种玉米,黄花种植面积越来越少。


  2019年7月18日,在大同市云州区唐家堡村,村民在采摘黄花。 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不幸的是,种玉米和小杂粮带来的收入也微薄,这块贫瘠土地上的人们只能另想办法摆脱贫困。

  在云州区西坪镇唐家堡村,因为不想再穷下去,安一平同乡中的“传奇人物”安春霞和丈夫张顺宝,也接连“折腾”了二十多年。

  “反复尝试怎么能在地里刨出钱。”安春霞说,他们养了6年牛、4年羊和2年鸡,还在地里种过糖菜、西瓜、大棚菜。

  “能养的全养了,能种的全种了,就是没有挣来多少钱。”安春霞说。

  位于大同东边的云州区,在2014年时,十多万人口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超过4万。

  “全国都要奔小康,云州不能再穷下去了!”在安春霞夫妻反复试错时,当地政府也在努力寻找帮助百姓脱贫致富的路子。

  随着脱贫攻坚号角吹响,一直作为“土特产”的小黄花要承担起更大的使命。

  扫除产业“拦路虎”

  云州区的火山群下,遍处是朵朵五瓣七蕊的“珍宝”。可就在几年前,种黄花这事还让当地百姓又爱又怕。

  怕的原因有五:一怕种植前两年没收入,黄花的成熟周期长达3年;二怕采摘熬人,采摘黄花摘的是花蕾,必须凌晨采摘,而且采摘期长,达1个多月;三怕摘回来没处晾晒,需要大量空闲场地;四怕旱地不能浇水,种植黄花必须要有水浇地;五怕产多了难卖。

  云州区下决心把黄花产业变成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

  2019年7月18日,在大同市云州区唐家堡村,村民正在晾晒黄花。 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为了打掉致富路上“拦路虎”,扶持政策接连而来:每亩黄花补贴500元、黄花种到哪里水电路配套到哪里、政府出面从全国招聘采摘工、全区中小学操场和有硬化场地的单位暑期为黄花晾晒腾地方、给黄花上自然灾害和价格“双保险”。

  有了好政策,云州区的一些村民开始跃跃欲试。安春霞、张顺宝夫妻流转了村里300多亩土地,拿出30多万元种上了黄花。“第三年黄花有了收入,一下卖了60多万元。”安春霞说。到了第四年,种黄花的收入上了100万元,张顺宝夫妻竟成了云州区历史上第一个种地种出来的“百万富翁”。

  在扫除“拦路虎”过程中,当地也积累出发展特色产业的经验:特色产业必须因地制宜,选准产品;小宗作物做成大产业,必须有规模,有规模才有标准,才有质量的把控;特色产业发展成大产业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扭转老百姓的观念还需要靠党员干部带头、能人示范……

  2020年7月12日,大同市云州区一家黄花加工厂的工人在清洗黄花。新华社记者 王劲玉 摄

  事实证明,安春霞夫妻的成功可以复制。到2018年,云州区全区黄花种植面积从不足1.6万亩发展到17万亩,产值达7亿元,带动全区农民人均增收3600多元。

  就在这一年,云州人终于摘掉“贫困帽”,走上“小黄花、大产业”的富民路。

  绽放振兴乡村的力量

  黄花,可食药两用。云州火山区盛产的黄花还富硒,但知道这事的消费者不多,根本原因是产业发展不够完善,难以形成品牌知名度。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山西考察调研,首站来到大同。他叮嘱当地干部,一定要保护好、发展好黄花这个产业,让它成为乡亲们致富的一个好门路,变成群众的“致富花”。

  今年以来,47岁的安春霞除了参加区里“巾帼领头雁”致富宣讲外,还要顾着自家黄花酒厂的生产,忙得像个陀螺。

  2019年7月16日,大同市云州区瓜园村村民在查看晾晒的黄花。新华记者 曹阳 摄

  大同黄花产业呈现欣欣向荣态势。菜品、饮品、食品、功能产品、化妆品,五大系列100余种黄花产品已经走向市场。

  大同市乡村振兴局局长谢志海说,大同已建起了黄花国家现代产业园,黄花产品开始全链条开发。

  但安一平等基层干部认为,大同黄花的价值还没有发挥到最大,仍需要加大科技研发,充分挖掘其附加值;在终端销售上,懂品牌、会营销的人还是太少,培养和吸引人才势在必行。

  “保品质、拓渠道、打品牌”成为当地拓展黄花产业的发力点。

  为了牵引产业链价值提升,大同市委常委、副市长龚孟建说,一方面,通过标准制定,发力提升产业质量;另一方面,不断提档升级,延伸产业链条;同时坚持市场导向,优化线上线下销售布局。

  这是2020年7月12日在大同市云州区一家商店拍摄的以黄花为原料制作的黄花酱。新华社记者 王劲玉 摄

  目前大同市黄花种植面积26.5万亩中,绿色食品认证达到9万亩。云州区2021年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建成4家黄花产品直销店,由13家黄花生产企业组成联合公司统一供货,共同开辟市场。除了日常黄花食品,在黄花产业研究院,以黄花提纯的多糖、多酚、皂苷等为原料,正在形成高附加值新产品。

  “食为佳肴”的文章越做越大,黄花“观为名花”的旅游潜质也被挖掘。在大同市投入近亿元打造的火山黄花田园综合体,火山天路、忘忧大道、忘忧农场等23个精品旅游点,带动旅游收入超过2亿元。有600多年种植史的小黄花,正日益成为让乡亲们致富的“振兴花”。

 




上一条: 省委书记林武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暨中心组学习会【返回列表】
姓 名:
身份证:
证 件:

主办:中共山西省世界经济学会支部委员会 山西省世界经济学会先锋网络编辑部

山西省世界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9-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351—3082336 邮箱:jjgcbjb@163.com  晋社科统一登记证号:51140000699117594C号
晋ICP备10001102号-2